端午节,是(shi)我国夏季最重要的节日,它(ta)是一个传统节日,但却已融入了(le)现代人们的生活(huo)。它的主要节俗活动,传承了约两千年(nian),至今仍然盛行不衰。
1002008年,端(duan)午节成为我国的(de)法定节日;2009年,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我国(guo)第一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ri),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端午也叫端五,又叫重五(午)、端阳(yang)。“端”的意思和(he)“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chu)五”。端五的“五(wu)”字又与“午”相通,按(an)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shi)“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shi)五,所以称重五,也称重(zhong)午。这样,端午节就有了端五节(jie)、重五(午)节、端阳节的称谓了。不过,端午节的别称远不止这些(xie)。
端午是夏(xia)季最大的民间节日,它的节俗活动有许(xu)多和夏令有关,并且与夏(xia)至时隔较近,故称夏节。
浴兰节是唐(tang)、宋时期人们对(dui)端五的称呼。吴自牧(mu)《梦梁录》说:“五月重五(wu)节,又曰浴兰令节。”因(yin)为古代有在这一天用(yong)兰汤沐浴的风习,故称。
女儿节。旧俗端午少女(nu)须佩灵符、簪石榴(liu)花,娘家又要接女儿归宁“躲端午”,故称。
诗人节。抗日战争(zheng)时期,当时的文化界人士为了纪念(nian)诗人屈原,把这个日子定为诗人节(jie)。
另外,端(duan)午节有龙舟竞渡、吃粽子(zi)的习俗,所以也叫龙舟(zhou)节、粽子节。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ming)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ye)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lai)源,时至今日至(zhi)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地区图腾祭说(shuo)、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端午源于夏至的说法,着眼点是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从传统的端五习俗来看,有很多和夏(xia)商周三代的夏至习(xi)俗相同,如夏令饮食、服饰等。这种(zhong)解说由时令作为切入点,有一(yi)定道理。
端五源(yuan)于吴越地区的图腾祭,这是闻一多(duo)先生经考证而建立起(qi)来的学说。他认为,古代的吴越民族(zu)以龙为图腾,每(mei)年的五月五日这一天,他们要一(yi)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的活动之一(yi)就是以刻画成龙形(xing)的独木舟水上竞渡,娱神娱已(yi)。
恶月、恶日说,这是建立在五月为(wei)恶月、五月初五(wu)为恶日的民俗信仰(yang)基础上形成的观点。恶月、恶日是我国(guo)较早出现的岁时禁忌习俗(su),早在战国时代(dai)就已经出现,以后一直存在。端午(wu)的许多节俗,正是为了辟恶求祥。
当(dang)然,影响最广的端午(wu)起源的观点还是(shi)纪念屈原说,这也是如今大(da)众所熟知并公认(ren)的观点,这个说法(fa)可谓家喻户晓,在这里我就(jiu)不赘述了。
国画作品中的屈原形(xing)象
端午习俗:百(bai)计避毒端午节正值(zhi)仲夏,因此最直接的避毒方法就是洗澡(zao)了,当然,这个洗澡(zao)可是有讲究的。古(gu)人早就有用兰草(cao)煎汤沐浴的习俗,认为如此(ci)可以清洁身体、驱邪除病,屈原作(zuo)品中的“浴兰汤兮沐芬”就基本上指(zhi)出了浴兰的功效。
艾草和菖蒲这(zhe)两种药用植物也是端午节除毒的传(chuan)统材料,最简单的做法(fa)就是把这两样东西挂在门楣上(shang),以求能够驱邪避秽、保佑安宁。也可以将这两种植物煮水洗澡,可以达到驱蚊止痒的效果(guo),记得小时候身上起小疙瘩,母亲就(jiu)用艾草煮水给我洗澡(zao),一觉醒来,身上不(bu)痒了,小疙瘩也不见了(le)。现在驱蚊止痒大都不用这样的土法(fa)子了,但我每每回忆起(qi)来,依旧是满满的幸福(fu)感。
端午节饮雄黄酒这(zhe)个说法相信大家(jia)都不陌生,白娘子让这个(ge)习俗深入人心。当然,小朋友(you)是不能饮酒的,所(suo)以又衍生出了一个很有特色(se)并具有仪式感的习(xi)俗“抹雄黄”,大人用筷子沾上雄黄酒(jiu),在小朋友的额头上写(xie)一个“王”字,一借雄黄以祛毒、二借猛虎(“王”字代表猛(meng)虎)以镇邪。
另外,端午还有佩戴(dai)香包的习俗。用彩色的碎布和(he)五色丝线缝制而成,里(li)面装有各种香料(liao),戴在胸前,不仅美观大(da)方,香气扑鼻,还有驱避蚊(wen)虫的功效和祈求安康的(de)美好寓意。
和屈原有关的另(ling)一项端午节俗是吃粽子。粽子也叫(jiao)角黍,相传是屈原落水后人们投(tou)给他的食品,由(you)此便有了后来的粽子。
其实,粽子不仅有纪念(nian)意义,还有一定的养生效果。古时就(jiu)有“食过五月粽,寒衣收(shou)入柜”、“不食五月粽,寒衣不(bu)敢送”等关于吃(chi)粽子的谚语。可(ke)见,粽子是一种既可口(kou)应时、又标志着(zhe)季节转换的食物(wu)。在汉代,就有皇(huang)室赏赐百官粽子的习俗。到唐宋,不仅吃粽子纪念屈原的意义十(shi)分明显了,而且它的社(she)交、娱乐意义也得到(dao)了长足的发展。
粽子起初本(ben)多见于南方,后来(lai)也逐渐在北方流行起来,唐宋如此(ci),明清也如此,经过历史的积淀,粽子形成了许多花样。
所谓龙舟,就是刻绘龙的纹(wen)样或者做成龙形的木船。从历代图画和(he)实物可知,龙舟一般是(shi)船头刻画成龙头,船身绘有(you)龙鳞。之所以模拟龙的(de)形象,是因为龙是水中神(shen)物,不仅异常敏捷,又可威慑水(shui)中邪魔。
旧时龙舟竞渡颇有一些规律(lu)。比如早早就把(ba)龙舟粉刷一新,放在龙(long)王庙里。竞渡之前,先在龙王庙焚(fen)香燃烛,祭祷龙王,然后抬龙舟下水。竞渡之时,虽然各为争(zheng)胜而来,却不准干扰、冲撞别家的龙舟(zhou)。有人胜出之后(hou),要热情地给以(yi)祝贺,不服气则留待来年(nian)。
龙舟竞渡(du)以到达终点的先后为胜(sheng)负,同时也还有其他许多花样。比如“夺标”,是指在(zai)划到终点的时候各舟抢夺浮标以(yi)定胜负。标有鱼标、鸭标、铁标之(zhi)分,因其上系有(you)红锦缎,所以也叫“锦标”(这个词是(shi)不是很熟悉,现代体(ti)育竞技中经常用到的“锦(jin)标赛”就是由此而来的(de))。另外还有抢夺其他目标物以定胜负(fu)的,比较高难度(du)的是抢夺铜钱、鸭子,钱入水则沉,鸭下水则游,因此争夺起来(lai)不仅十分激烈,也(ye)很需要技巧。
今天,龙舟竞渡仍然是(shi)端午节最为重要的(de)节俗活动,颇能动(dong)人心魄。
#我(wo)在头条过端午##中国传统(to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