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西方经济往来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经济策略的不断进步,加快了我国同西方国家经济往来的进程。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我国经济体制跟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有着明显差异,但是在当今世界格局之下,这种差异明显有着其不足。于是我国需要不断对本国的体制和政策进行修正。但是同时,我们必须保留原有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的因素。于是我国会利用宏观经调控来指导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遏制不利因素对我过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简而言之,我国现有的宏观调控政策应当是针对我国国情而做出的具有针对性的对外经济政策的筛选引进政策和良性引导政策。而不是跟建国初期一样,是简单的控制政策和分配政策。
一、经济增速放缓的因素比以往更加复杂,担忧的情绪也很可能会被放大 首先,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但不能由此断言中国经济正在走向‘硬着陆’。如果与金融危机后的经济急剧下滑相比较,这一轮经济减速要更加缓和。 其次,中国经济总体上呈现稳中趋缓的态势,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一是国内需求实际增速正在回升。二是农业生产形势向好。三是东部沿海一些省份经济出现回稳迹象, 第三,这一轮经济增速放缓有中长期因素的作用,观察经济增速放缓要考虑这些因素。这一轮经济放缓有短期需求波动带来的周期性调整因素,比如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对我国的外需影响很大,国内需求也受到多年来产能持续扩张、过剩压力增大形成的去库存的巨大压力。 第四,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主要是基于纵向比较,若横向比较还是比较快的。 最后,这一轮经济增速放缓的因素比以往更加复杂,担忧的情绪也很可能会被放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尤其要增强信心,既要看到经济下行压力,更要看到潜在增长动力。 二、 重视影响经济持续回稳的国内因素和短期因素 从国际因素看,我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依赖程度较高,投资扩张形成的过剩产能往往通过出口释放,当外部需求收缩时,出口下降并反过来会影响投资,从而拖累经济增长。从当前国际经济环境看,出口低迷的状况还将延续一段时间,经济增长仍将受到外需疲软较大影响。 但是,影响经济持续回稳的国内因素更值得重视。从国内看,一方面,产能过剩严重,抑制了工业投资增长空间。另一方面,企业去库存压力增大,效益持续下滑,也减弱了企业扩大生产的动力。而近几个月来,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在低位徘徊。企业效益下降还导致了一些地区重新出现三角债等问题。 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影响通常会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逐步显现出来,就当前的经济增长放缓而言,短期因素还是主要的。一是出口增速大幅波动并放缓。二是投资增长的动力仍然不足。三是供给面下降幅度比需求面大。 三、重视经济增速放缓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采取综合措施稳增长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要重视经济增速放缓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采取必要的措施稳增长,力争实现全年的预期目标。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经济速度效益型特征十分明显。另一方面,经济增速持续放缓,还会增加就业压力和社会矛盾。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经济增速放缓中长期因素。试图用“轰油门”的办法回归高速增长的轨道,不仅现实条件不允许,就是采取各种方式短期内把速度提起来了,也往往会造成低效或无效投资,甚至带来通胀风险和资产泡沫,最终也是难以持续的。 这一轮经济增速放缓的因素相较以往更加复杂,稳增长也要采取更加综合的措施。要把
扩大内需和拓展外需结合起来。当前,在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的情况下,稳投资仍然是稳增长的重要条件。扩大内需最重要的还是要扩大投资需求。应该看到,扩大投资依然有较大空间。在合理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适当扩大公共投资支出是必要的。从中长期看,城镇化是我国最具潜力的内需所在,不仅能创造投资需求,还能扩大消费需求。在扩大内需的同时,也要积极拓展外需,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尤其是潜力较大的新兴市场。 把稳增长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稳增长,既是为应对经济增速的持续放缓,也是为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争取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发挥市场机制优胜劣汰和资源重组的作用,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兼并重组,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把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我们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避免了经济出现大的起落。但是,不能将应对危机冲击时期政府更大程度地发挥调控作用作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