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汉字的写法让不少网友(you)争论不休
玩具的“具”,框框里到底是两横还是三横?
感觉自己这么多年(nian)可能写了错字。
许多网友信誓旦(dan)旦地说从小老师(shi)教的就是两横,后来发现(xian)是三横,怀疑中国汉字偷偷(tou)改革过。
其他网友一看(kan),忽然懵圈,差点不认(ren)识这个字。
吓得赶(gan)紧用手比划了一下,试图凭借着(zhe)肌肉记忆,找回这个字的笔画。
写完之后发现(xian),仍然有人两横有人三横,还(hai)有人直接一竖带过,从来不知(zhi)道到底有几横……
有网友分析说,可(ke)能是年代问题,写两横的都(dou)是70后80后。
但是(shi),评论里也有写三横的(de)80后,和写两横的90后……
开始怀疑自己写了几十年(nian)的错别字……
那么,“具”字中间到(dao)底有几横?
天府早报记者查阅了《新华(hua)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新华(hua)大字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古汉语大词典》等不同版本、不同(tong)出版社的工具书,记录的都是三(san)横写法的“具”字。
就连《康熙字典(dian)》,第128页“具”字(zi)也是三横。
那(na)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群体性记(ji)忆错乱的情况呢?
有网友认为,可能(neng)因为在日常书写时,许多(duo)人会将其简写,毕竟还有一竖带(dai)过的人。
也(ye)可能因为现代人用笔写东西(xi)少了,容易被输入法误(wu)导。
许多输入法在(zai)显示“具真置”等三横字体的时候,有(you)时会因为字号变小而将三横简略(lue)成两横甚至一横。
大家看多了(le),久而久之就被影(ying)响了,导致提笔忘字。
为什么“具”是三横?
三亚学院人(ren)文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刘(liu)兴均教授告诉天(tian)府早报记者,具里面之所以(yi)是三画,是因为这个字与貝字(zi)有关系,“古代的貝是特指作(zuo)为货币(流通物)的海貝,因此可以用(yong)来表示财物。具则是以(yi)‘廾’(两手相合)、‘貝’(省去下面的两点)这两个字符共同(tong)构成了‘具’,因此,里面(mian)应是三横,写成两横(heng)就成了错字。”刘教授表示,具(ju)的本义是共同富裕的意思,与俱为古今字的关系。
其实,不(bu)止是“具”字,
还有一些字,可能你(ni)也写错了!
‘冒’字的上面并(bing)不是‘曰’,而是‘冃’
“周”字“口”上(shang)部是“土”,而不是“士(shi)”
肺”字右边不是“市”字,而是一竖到底
尴尬”左边不是“九”,而是“尤(you)”字少一点
数字化时(shi)代汉字成“陌生人”
刘兴均教授表示,“数字(zi)化时代,人们使用电脑(nao)和手机的时间越来越多(duo),提笔写字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难免(mian)会提笔错字,甚至是提笔忘字。”
刘教授表示(shi),在电脑上敲字如飞,当然不(bu)如用手一笔一划地写字对于文字的笔画(hua)记忆更清晰,“这也就(jiu)导致慢慢地产生了手写容(rong)易写错字的现象,有些人甚至会(hui)出现用笔难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字(zi)越写越差甚至害怕手写(xie)字的情况。”他提醒说,当今电脑和网络技术(shu)日益发达本是好事,但是(shi)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快节奏的(de)工作、生活约束,可能会逐(zhu)渐忽略了书写技能的锻炼,“可能一些人甚至只能大概记住(zhu)一些汉字的形状,对于具体的部(bu)首、结构等越来越记不住(zhu)了,这不是一个好的现象(xiang)。”他建议说,“在闲暇时,人们应该(gai)不时提笔练练字,从自身做起,慢慢地减少这个令人(ren)忧心的文化现象。”
此外,刘(liu)教授表示,要想避免写错别字,还要钻研一下有关汉字(zi)的学问,“汉字学古代是小学(xue)(经学的附庸)的一个分支学科,是读(du)书人都要掌握的学问,现在提(ti)倡国学,但往往忽视小学。东汉的经学大师许慎说过‘文(wen)字者经艺之本,王道(dao)之始’,今天的人(ren)却把这个本始的东西抛到九(jiu)霄云外去了,凡学不求甚解(jie),遇字马虎草率,这是提笔(bi)忘字的一个很重要(yao)的原因。”
闲暇时别忘提笔练练字
天府早报记者冯浕
编辑天府小妹 综合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