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我们伟大的祖(zu)国正式成立,历经百(bai)年屈辱的中华民族,终于搬掉了压(ya)迫在肩头的三座大山,中(zhong)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ye)提上了议程,其中又以军队建(jian)设问题最为关键!
100在这(zhe)种情况下,1954年,我军开始(shi)进行全方位的正规化建设,而军衔制度(du),也是成为了我军正规化道路(lu)上极为关键的一环!
1955年2月,经过会议讨论,我军(jun)最终确定启用军衔制度,而在敲(qiao)定了军衔制度后,对我军现役(yi)的各级军人进行军衔的评定,便(bian)成为了一个刻不容缓(huan)的问题!
在经过了一遍遍的(de)反复协商讨论后,com1955年9月,备受关注(zhu)的《将级军衔名册》终于出炉(lu),授衔问题终于被敲定!
我国共计向1048名(ming)为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开(kai)国元勋授予了将级以及帅级军衔(xian),其中包括10名元(yuan)帅、10名大将、55名上将、175名中将以及798名少将(jiang)。
时光荏苒(ran),岁月如梭,一(yi)晃眼,距离“五(wu)五年军衔制”开始实行已经过去了近70年,第一次大授衔中将级军衔的(de)获得者,如今仅(jin)有1人健在。
这1位健在的开国功臣是谁(shui)?刚刚去世的开国功臣又是谁?他(ta)们在当年又为新中国立(li)下了怎样的累累功勋呢(ne)?
三十六(liu)岁的开国少将——杨永(yong)松1919年7月,杨永(yong)松出生在广州省大埔县,由于受到了(le)其二哥杨鹤松的熏陶(tao),小小年纪的他(ta)便已经开始参与到了推翻军(jun)阀统治,消灭剥(bao)削无产阶级的地主资本家的革命运动(dong)!
1928年3月3日,杨鹤松参与并领导了著名(ming)的“百侯暴动”,从小参加革(ge)命运动的杨永松,自然也是参与到了(le)这场暴动中来,并在后勤工作方(fang)面为自己的二哥提(ti)供了很大的助力。
不幸(xing)的是,虽然“百(bai)侯暴动”一度给(gei)予了敌人十分沉重(zhong)的打击,但在敌(di)人调集重兵前来围剿后(hou),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行动最终以失(shi)败告终。
杨永松(song)
作为这场起义的领导者之一,杨(yang)鹤松成为了敌人(ren)搜捕的重点对象,为了(le)躲避敌人的抓捕,杨鹤松与杨家被迫逃(tao)离百侯,迫于生(sheng)计,年轻的杨永松只能(neng)靠给地主放牛为生。
在放牛(niu)期间,不到十岁的杨永松再次深刻(ke)地体会到了剥削阶级对于底层人(ren)民的欺压,而这也让他更(geng)加了解到了建立一个没有压迫(po)的新中国的重要性。
在经(jing)历了一年多的放牛生(sheng)活后,杨永松终于在1930年的春节后,等到了(le)来自二哥杨鹤松的消息,在二哥的帮助下,11岁的杨永(yong)松终于找到了已经失联一年多的(de)组织。
1930年的11月,刚刚回归组织不久的(de)杨永松,便因为十分优异(yi)的表现,当选闽西儿(er)童团组织部长一职,并在工作能力极强的(de)张爱萍将军麾下工作。
在张爱萍将军的指导下,无论(lun)是对于革命的理解(jie)深度,还是处理(li)各项工作的能力,杨永松都得(de)到了极大的提升,这段极(ji)为宝贵的经历,也成为杨永(yong)松将军在未来为新中国(guo)的建立与发展立下累累功勋的重要(yao)基础!
杨永松
1931年,12岁的(de)杨永松正式加入了红军,而就在其参加(jia)红军不久,敌人(ren)再一次组织了第三次围(wei)剿计划,为了打破来自敌人的围(wei)剿,我军开始组织反围剿作战(zhan)。
在硝烟(yan)弥漫的战场上,杨永松,这名年(nian)轻的红军战士,再一(yi)次地见识到了革命(ming)的残酷性,无数胸怀着解放(fang)全体中国人民的伟大理想的革(ge)命战士在与敌人的战(zhan)斗中倒下。
同时,杨永松又认(ren)识到了,他们正在(zai)进行的事业,究竟有(you)多么的伟大,即使革命先(xian)辈倒在了前进的路上,无数的(de)后辈依旧为了解放全中国的伟(wei)大事业前赴后继!
在第三次和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杨永松再(zai)次得到了成长,他的(de)革命意志再次得到磨(mo)练,曾经的孩童逐步成为了一名真正的(de)红军战士。而针(zhen)对杨永松的考验,也伴随着他的(de)成长而逐渐到来。
长征路上的(de)小红军1933年9月,敌人再次对我(wo)们的根据地发起了围剿,由于(yu)在此次“反围剿作战”中,我军(jun)损失严重,因此我军开始(shi)进行战略转移。
就在杨永(yong)松所在部队为打破敌人(ren)封锁而选择进入闽西之时,由于物资匮(gui)乏,身体长时间虚弱(ruo)的杨永松病倒了。
而在缺少药物(wu)的情况下,没过(guo)几日,杨永松便病(bing)得骨瘦如柴,无法走路,只能(neng)依靠医护人员用担架抬着他(ta)行军。
为了不耽误部队转进,杨永松(song)选择前往后方医院,还没来得及养病,由于大部队调往江西,后方医院也(ye)不再安全,为了伤病员的安全考虑(lu),后方医院也要开始向江西转移。
而就(jiu)在杨永松与其他伤病员们经过艰难(nan)的行军抵达江西后,后方总医院(yuan)却已经撤走,幸好得到了当地老乡的(de)帮助,这些伤病员才(cai)得以恢复一些体力,坚持着继续去追赶大部队。
经(jing)过一番艰难且极度危险的长途跋涉(she)后,杨永松终于找到了红一军团(tuan)的队伍,一师的师参谋长(chang)聂鹤亭在看到杨永松的身体情况(kuang)后,便将其留在了一师师部,此时的(de)时间点,是1934年的10月。
就(jiu)在杨永松留在一师师部的几天后(hou),整个一师便接到了开始行军的指令(ling)。而伴随着开始行军的指令,穿越了(le)大半的中国,创造了无(wu)数的奇迹,同时也付出了(le)巨大牺牲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正式拉开(kai)了序幕!
不难想象,如果杨永松没有在之前的(de)时间里用尽全力追赶大部队,他与中国的革命事业很(hen)可能就此彻底无缘(yuan)。
正是他坚(jian)强的意志,以及强(qiang)烈的使命感,支撑着他追赶上了革命(ming)的脚步!
1935年(nian)10月,杨永松紧跟着革命队伍,行军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终于走到了(le)陕甘苏区的吴起镇,完成了(le)自从他参与到革命以来,最为(wei)艰难的一次考验(yan)。
虽然此(ci)时的杨永松不过十六岁,但是他却已经(jing)成为了一名身经百战的红军(jun)老兵!
1937年,为了保护中华民(min)族不被日军的铁(tie)蹄所践踏,我们的战士(shi)们一路奔赴前线,准备与日军作(zuo)战。
1937年8月23日,就在国军被日(ri)本侵略者在正面战场上打得(de)节节败退之际,杨永松所在(zai)的八路军六八五团已经抵达平(ping)型关附近。
在此地(di)对日本侵略者发起了一场出其不意的(de)进攻,而这场平型关大捷也成为(wei)了自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军队所取得的(de)第一个伟大胜利!
在之后的数年时间(jian)中,杨永松一直奔赴在打击日本(ben)侵略者的第一线上,在师部机(ji)关以及抗大总校(xiao)工作期间,杨永松也是尽自己(ji)的最大力量,努力保证各项工作的(de)顺利开展。
杨(yang)永松
1949年3月,杨永松(song)奉命前往四野战车师担(dan)任政委一职,此时的他也再(zai)次获得了前往前线的机会。
在(zai)担任战车师政委期间(jian),杨永松认识到了各类战车以及坦克在(zai)战场上的巨大作用,因此,他(ta)也成为了我军进行机(ji)械化和现代化建设最为坚定的推动者(zhe)!
1955年,杨永松被授予少(shao)将军衔,此时36岁(sui)的他,成为了军衔制(zhi)度实行时我国最年轻的(de)少将之一。
1978年,杨永松(song)将军退居二线,从七十岁后(hou),他便开始撰写回忆录。2008年5月,十五万字的回忆录——《硝烟往事》正式(shi)出版,在这本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看到(dao)一位,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鞠躬尽瘁(cui)的革命战士。
同时,我们更能看到,那(na)些为了革命胜利(li)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的烈士!让(rang)我们向这些为了新中国(guo)的建立与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牺牲了(le)自己的生命的勇士们,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从(cong)放牛娃到开国少将——邹衍(yan)1915年,邹衍出生在江西(xi)省一个贫困的农村家(jia)庭中,在邹衍小时候的那段时(shi)间里,他的家庭(ting)与同村的另一些(xie)贫困家庭相比,条(tiao)件略好一些。
因(yin)此,邹衍的父母也是在邹衍(yan)小的时候支持他去上学,希(xi)望他可以通过读书的方式改(gai)变邹衍自己,以及整个家族的命(ming)运。
但是,伴(ban)随着军阀交战的日益严重,老百(bai)姓的日子也是变(bian)得更加举步维艰(jian)起来,邹衍家自然也不例外,因此邹衍的父母(mu)也无法再供其读书。为了生计,年(nian)幼的邹衍只能去给地主家放牛(niu)来勉强糊口。
邹衍
与其他放牛的孩子不同(tong),读过几年书的(de)邹衍经常会思考,为何?地?主(zhu)家可以过上吃喝不愁的日子,自己却连(lian)饭都吃不饱?而对于这(zhe)个问题,邹衍也将在13岁(sui)的时候,得到答案。
1928年,红军抵达了邹衍所在的村庄,这(zhe)些红军战士此行的目的,则是(shi)为了打倒土豪劣绅,让每一位村民(min)都能过上吃饱穿暖(nuan)的幸福生活!
对于红军的(de)帮助,村子里的许多人非常热情,为(wei)了协助红军战士们开(kai)展工作,村民们还在红(hong)军的帮助下组织起了农(nong)民协会,邹衍的父亲也加入其中。
在这样一个(ge)充满革命氛围的环境里,13岁(sui)的邹衍逐渐明白,想要让所(suo)有穷人都能过上吃饱饭(fan)的生活,就必须要打败剥(bao)削他们的地主阶级以及大资本家们。
1930年,邹衍正式加入红军队(dui)伍,成为了革命队伍中光荣的一(yi)份子,属于这个放牛娃的革(ge)命道路,从这一刻起,正(zheng)式开始。
由于在(zai)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的失利,我军(jun)被迫开启了战略大转(zhuan)移,踏上了极为艰难且危险的两万五千(qian)里长征路。
此时的(de)邹衍,已经从一个普通的红军战士,成(cheng)长为了中央红军总政(zheng)治部通讯班的班长,而它的使(shi)命,就是为红军总部以及上级领导(dao)传递各种重要的命令以及机密情(qing)报。
每一次传递情报(bao),邹衍都需要穿过来自(zi)敌人的重重封锁,稍有不慎,邹衍(yan)的身份就会被敌人所发现,这是一项极为危险的(de)任务,同时也是一件(jian)极为伟大的使命!
在这种残酷(ku)斗争的磨练下,年(nian)轻的小红军,成长为了身经百战(zhan)、意志坚定、不怕(pa)牺牲的优秀战士。
在数次翻越敌人(ren)封锁线,翻雪山过草地之后,中(zhong)央红军终于抵达陕(shan)甘边区的吴起镇,两万五千里的战略大转移,终于告一段(duan)落。
邹衍与红(hong)29军及定边县领导合影,前排左(zuo)三为邹衍。
由于在长征路上表(biao)现出色,邹衍在1936年进入中央党校学(xue)习,在结业后被任命为西北保卫局监察(cha)科科长,主要负责保卫边区安全的各项(xiang)工作。
1938年(nian),邹衍再次进入中(zhong)央党校学习,结业后,邹衍被任命为延(yan)安南区分区卫戌司令,开始负责(ze)根据地的卫戍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邹衍先在(zai)晋察军区工作,随后又调(diao)任东北野战军,在此期(qi)间,邹衍参与了大大小小数十次(ci)战斗,为东北地区以及全国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北平和平(ping)解放后,有过保卫工作经验的邹衍奉命(ming)参与建立中央公安部队,并担任(ren)政治委员,负责起中央以及北京地区(qu)的卫戍工作。
邹衍以(yi)及其领导的中央公安部(bu)队,为许多重要会议的安全(quan)展开,做出了巨大(da)的贡献。
1952年,邹衍带领公安机关一起歼灭和(he)俘虏了敌特人员(yuan)100多人,其中甚至还有美国中央情(qing)报局的两名间谍。
而这起生(sheng)擒美国间谍的传奇(qi)故事,也引发了全世界的轰动,许多(duo)国家对我国的安全部门的工作能力赞叹(tan)不已!
开国将军名单1955年,累累(lei)功勋的邹衍将军被授予了少将军衔(xian),在为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zhan)工作了五十多年后,1988年,邹衍将军(jun)正式离休,不再参与军队事(shi)务。
而在离休(xiu)后,这名征战沙场近六十年的老(lao)将军,仍然在为国家的发展添(tian)砖加瓦。在离休后的三十余年时间(jian)里,邹衍将军投身公益(yi)事业,帮助了许多贫困学生完成了自(zi)己的学业!
2022年4月1日,邹衍将军逝世,享年107岁,邹衍将军将自己的一生,都(dou)投入了建设新中国(guo)的伟大事业中!
最后,让我们向这两位老将军致(zhi)以最崇高的敬意,他们为国家的发展所(suo)立下的功勋,将永远为中国人民所铭(ming)记!
我们要时刻追赶着两(liang)位老将军的步伐,不怕辛苦,埋头(tou)苦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实(shi)现祖国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