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回答网友类似(si)问题:6500万(wan)年前恐龙灭绝,人(ren)类文明史只有几千年,那中间的空白(bai)期都经历了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有(you)两个误区,一是人类文明史虽然只有(you)几千年,但人类进化(hua)史却有几千万年;因此,这几千万年来没有“中间的空白(bai)”,而是一部丰富的物种进化(hua)史。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讨论(lun)一下,这期间到底发生和经历(li)了什么。
白垩(e)纪大灭绝的过程(cheng)现在的科学考证发现,生命(ming)从37亿年前就已经出现了(le),但早期生命都(dou)是微生物,虽然肉眼看不到(dao),但改变了地球(qiu)的环境,比如细菌(jun)和藻类暴发形成了(le)地球大氧化事件,从而为好氧动植(zhi)物的出现创造了条(tiao)件。
一直(zhi)到5.42亿年前的寒武(wu)纪,生命才呈多样化趋势爆发出(chu)来,主要是海洋生物。因此科学(xue)界将地球演化划分为冥古宙和显(xian)生宙,以寒武纪为界,之前叫冥(mian)古宙,生命以肉眼不(bu)可见的形式出现(xian);之后叫显生宙,就是生命以看得(de)见的形式显示出来(lai)了。
所谓五次物种大灭绝就(jiu)是进入显生宙以后开(kai)始的,之前的冥古宙时代灭绝过(guo)多少次,没人统计(ji)过。所谓生物大灭绝就是由于地(di)球地质活动和太阳活动、以及生命(ming)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地球生存环境,让(rang)老一代生物无法延续(xu)下去,从而出现了(le)断代和新生现象。
五次生物大灭绝,每次都灭绝了70~90%的老物种(zhong),而幸存下来的物种经过进化演化,则(ze)成为适应新环境新气(qi)候的新物种,经历一段欣欣向荣的繁(fan)荣发展后,地球就又会遇到新(xin)的改变,生物的进化也是这么(me)一波一波进行的。
恐龙的灭绝属于物种第五(wu)次大灭绝,也叫作白垩纪大(da)灭绝。显生宙开始后分为古生代、中生(sheng)代和新生代,而恐龙时代属于中生代,恐龙的灭绝象征着中生代的结束,之(zhi)后哺乳动物的兴起,象征着新生代的开始。
今天我们不讨论(lun)恐龙是如何灭绝的,但(dan)事实是,恐龙并没有(you)一下子消失,从那颗被认为毁灭恐龙(long)的小行星装机后,幸存的恐龙还延续了(le)几百万年。在漫长的自(zi)然变化中,大型恐龙逐渐灭绝(jue)了,一部分恐龙(主要是适应生存(cun)不断向小型化进化的兽(shou)脚类恐龙)进化成为鸟类。
因此古生物学家(jia)们认为,恐龙是现(xian)代鸟类的祖先,也可以认为,恐龙并没(mei)有灭绝,而是部分进化了。
但白垩纪大灭绝并不只有恐龙一(yi)个物种,而是涉及80%左右的物种(zhong),这些灭绝的物种涉及海洋生物、爬行(xing)动物、微生物、植物(wu)等,灭绝的原因主要是环境变迁和(he)撞击烟尘遮蔽了太阳,导致依靠光(guang)合作用生存的植物(wu)和海洋微生物率先死亡,随后一系列(lie)食物链断裂而发生(sheng)的连锁物种灭绝(jue)事件。
恐龙灭绝给哺乳动物(wu)兴起提供了条件每次(ci)生物大灭绝,实际上是一次(ci)生命大重启,每一次重启,都是生命从(cong)简单到复杂,从低级(ji)到高级的转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mei)有大灭绝,就没有今天的人类(lei)。因此我们无需(xu)对恐龙大灭绝惋惜,如果至今还是(shi)这些庞然大物在统治着地球,就没(mei)人类啥事了。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才几千年,并不等于人类就(jiu)是在几千年前突(tu)然出现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de)进化过程。实际上,从恐龙灭绝开始前(qian),人类的始祖就(jiu)开始向现代人类进化了。
哺(bu)乳动物是比爬行动物(wu)更高级的动物,人类就属于(yu)哺乳动物,因此(ci)哺乳动物的祖先也是人类的始祖(zu)。哺乳动物在恐龙(long)时代就已经默默的诞生了,但由(you)于爬行动物的肆虐,这些哺乳动物只能隐藏在地底下或某(mou)个隐秘角落,忍辱偷(tou)生。
在中国辽宁(ning)出土了一具中华侏罗兽化石(shi),复原其身体后有点像现在的(de)老鼠,但要小很多,体重(zhong)只有13克,具有爬树和地面逃窜能(neng)力。这被科学家(jia)们认为是最早的哺乳动物,因此(ci)是哺乳动物的祖(zu)先,由于其出土在辽(liao)宁,被命名为中华侏罗纪妈(ma)妈。
哺(bu)乳动物最明显的标志是(shi),通过乳腺分泌(mi)乳汁来给幼体哺乳。恐龙灭绝后,生命重启,哺(bu)乳动物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分(fen)化出原兽亚纲、真兽亚(ya)纲和后兽亚纲等三个分支,其中真(zhen)兽亚纲是哺乳动物主流。
真兽亚纲是一种脊椎动物(wu)中躯体结构、功能行为最为复(fu)杂的最高级动物(wu)类群,种类繁多,约占现(xian)存哺乳动物的95%。这类动物以在(zai)母体内受孕胎生为特征,大大提升了(le)后代繁衍的安全性,是动物进化(hua)的一种巨大进步。
真兽亚纲在进化中,分化(hua)产生了20个目,分别为偶蹄(ti)目、奇蹄目、食(shi)肉目、翼手目、鳞甲(jia)目、鼩形目、猬形目、非洲猬目、兔形(xing)目、啮齿目、管齿目(mu)、灵长目、象鼩目、树鼩目(mu)、披毛目、带甲目、皮翼目、蹄兔目(mu)、长鼻目、海牛目等。
每一个目下,又分科(ke)、属、种等,因此每一目下面都有(you)许多物种,如偶蹄目(mu),就是蹄子的趾为偶数(双(shuang)数),如猪牛羊鹿等;奇蹄目,就是蹄趾为奇数(单数),如马、犀牛等;食肉目,如老(lao)虎、狮子、狼、狗(gou)等;啮齿类,如老鼠、松鼠、豚鼠等(deng)。
而人类属于灵长(chang)目下面的类人猿亚目(mu)、人科、人属、智人种(zhong)。灵长目下面有2亚目11006科约78属514余(yu)种,相对其他哺(bu)乳类动物,灵长目动物的大脑大了许多(duo),观察事物依赖(lai)立体感觉,因此是哺乳动物中最(zui)聪明的动物。但灵长类动物嗅觉和听(ting)觉不如其他大多数动物。
人类进化的大致脉络人类就(jiu)是从灵长目动物中逐步分化出来的。早在5000多万年前,灵长(chang)类动物就出现爆发式辐射状(zhuang)演化和分化,并从低等(deng)灵长类动物中分化出了高等灵(ling)长类动物,也就是更聪明的动物猿猴(hou)类,即猕猴、金丝(si)猴、狒狒、猿等。
大(da)约在3300万年到2400万年前,从古老世界的猴子中产生(sheng)了猿种,渐渐分化出(chu)森林古猿、原康修尔猿(yuan),这些古猿属于林栖古猿(yuan),四肢行走并善于攀爬树木;1500万年到1200万年前(qian),又分化出非洲猿和亚(ya)洲猿。
非洲猿已经(jing)是现代大猩猩、黑猩猩和人(ren)类的祖先,亚洲猿则(ze)是现代长臂猿和猩猩的祖先。从现代(dai)对化石发掘和研究中,科学家(jia)们得到了两种过渡性猿(yuan)的化石代表,一种(zhong)是腊玛古猿,另一种是南方古猿(yuan)。
这些(xie)化石的年龄在1000万年到200万年之前,其中的(de)南方古猿被认为非洲猿的后代,是人类祖先,是正在形(xing)成中的人类。1200万(wan)年前,地壳运动将非洲东(dong)部大地形成一条大裂谷,将这(zhe)块大陆分成东部和西部两大部分(fen),分别在这两大部(bu)分栖息的动物也成为两(liang)个独立系统,这成(cheng)为人和猿分道扬(yang)镳的关键。
西部依然是茂(mao)密湿润的丛林,环境改变(bian)不大,因此在那里栖息的猿类不需要(yao)做出太大改变就能生存下去,由此(ci),它们安于现状停止了向聪明(ming)进化;而东部地区降雨量逐渐(jian)减少,林地渐渐(jian)消失出现了草原(yuan),大部分猿类祖先由于难以适应环(huan)境改变而灭绝,一小部分坚韧不拔的(de)猿类开始了学习在开阔地带新(xin)环境中生存技能,形成了独特的演(yan)化进化模式。
com而人类(lei)真正与动物的分界点是在距(ju)今800万年到500万年(nian)前这个阶段,现代(dai)基因学通过对DNA差(cha)异化研究,认为人科动物历史从这个(ge)时候开始,也就是与最(zui)亲近的亲戚黑猩猩分道(dao)扬镳,走出丛林,在稀树大草(cao)原(树木很稀疏的草原)开始建(jian)立定居点。
到了250万年前,非洲气候进一步恶化,大多数南方古(gu)猿消失,小部分南方古猿(yuan)学会了一些生存机制(zhi),如用火和扔石头(tou),用树枝等材料做成原始武器等(deng),由此生存并繁衍下来,最终(zhong)进化成人属,从树上栖息变(bian)成双足行走的人类祖先。
随着新生活的开始,人(ren)类祖先以概念为细胞的语言体系越来越(yue)复杂,这种思维工具让早期的古人类自(zi)我意识和思维记忆得到飞跃性的提升,人类终于出现了。最(zui)开始在许多地区出现各(ge)种人种,如海德堡人、尼安(an)德特人、能人、直立人(ren)等十五六种之多,后来在生存的竞争(zheng)中,这些人种都消失了,最后只留(liu)下智人种,就是现代人类的祖先(xian)。
古人类在迁(qian)徙中渐渐变成现代(dai)人类智人祖(zu)先在25万年前左右出现在(zai)东非,那时候没(mei)有什么白人、黑人、黄种(zhong)人之分,一直到10万年前左右,主(zhu)要是7万年前,这些智人开始向世界(jie)各地迁徙,最终形成了现在遍布全世界(jie)的现代人类,在不同生存环境的(de)长期演化中形成了各(ge)种不同的肤色和样貌(mao)。
现代基因学跟踪(zong)研究,对人类进化和迁徙有了一个(ge)更为清晰的脉络。复旦大学生(sheng)命科学院一项对DNA的研究成(cheng)果证明,中国族群是(shi)在三四万年前,一支带有M122突变基因的南亚语人群,从东南(nan)亚缅甸一带分两个入口进入现在的中国(guo)版图的,一个是在云南,一个是在珠江流域,进入后云南入口这(zhe)支人群分成两条路线,总体形成三条(tiao)迁徙路线。
而在中国五十多个(ge)民族中,汉族和藏族(zu)血缘关系是最近的,同出一(yi)源,5000年前才开(kai)始由于地域环境关系渐渐形成不同的(de)族群。
人体细胞中的线(xian)粒体DNA带有独特的遗传密(mi)码,只有母亲才能够传给下一代(dai),这种遗传密码很难改变,一般要2万年才会发生微小变化(hua),因此成为追踪(zong)遗传基因的信标。科学家们通(tong)过对现代人线粒体DNA的研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mi),全世界所有人(ren)口都源自一个母亲!
这就是说,人类从非洲迁(qian)徙出来后,繁衍出遍布全世界(jie)79亿人口,只有一位老祖宗(zong)母亲的基因被遗传下来,人们给这位伟(wei)大的祖先母亲取了个名字叫(jiao)“线粒体夏娃”。这不是说(shuo)只有这位母亲走出(chu)了非洲,而是走出非洲的千千万(wan)万个母亲,在繁衍若干代(dai)后,没有女儿流传下来。
进一步研究发现,“线粒体夏(xia)娃”的后代中有36位“宗族母亲”,她们(men)生存在距今1万年到4.5万年间,现在全世界无(wu)论哪种肤色,都是这36位“宗(zong)族母亲”的后裔。
所以,历史没有空白,进化永(yong)远在路上不光是人类,几千万年来(lai),所有物种都在进化,现在的所有(you)物种都不是几千(qian)万年前的样子,只(zhi)不过人类是这一拨进(jin)化中最大的变数,是唯一(yi)脱颖而出的智慧生物,发展出了(le)人类文明。
但进化永不停步,永(yong)远在路上。只不(bu)过大自然对物种的修饰是非(fei)常缓慢的,几百年、几千(qian)年甚至几万年,变化都不会(hui)很大,只有经历百万、千万年的沧桑,物种的变化才非常明显,许(xu)多物种灭绝了,许多(duo)新的物种又诞生了。
人也依然在进化,如果仔细观(guan)察和研究的话,1000年前甚至100年前的人与现代人都有变(bian)化,这是因为生存的(de)环境和生活方式不一(yi)样了,审美观也不(bu)一样了,人们就会朝着适应环境和审(shen)美的方向进化。
古人体力劳动强(qiang)度大,生活保障条件较差,平均个头(tou)就相对较小,平均寿命也相对较短(duan),身体构造也有区别。而现在的人(ren)体力劳动强度越来越小,脑力劳动的份额越(yue)来越大,生活保障条件(jian)越来越好,身体就越来越高,寿命也越来越长。
古代的审美要求男(nan)的要方面大耳,虎背熊腰,女(nu)的要面如满月,就是要丰盈;古代(dai)许多食物需要依靠牙齿咬碎,因此那时(shi)候的人下颚骨宽大坚(jian)硬。现代审美观追求的是身材(cai)瘦削苗条,靓仔美女要小(xiao)鲜肉和锥子脸,与古人已经大相(xiang)径庭了;现在的食物(wu)也越来越精细,牙齿用得(de)少了,虽然越来(lai)越好看,有的还戴牙套,但越来越(yue)不能咬硬东西了(le),下巴自然就越来越尖细了。
这些其实都是小变化,过了一万年,如(ru)果人类没有灭绝的话,那时候或许已(yi)经是以意识的方式存(cun)在了,变成无形却无处不在,永(yong)生了。所以,只要活得(de)足够久,就能够(gou)看到这些变化,你愿意等(deng)着吗?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通(tong)讯原创版权,请(qing)勿侵权抄袭,敬请理解合(he)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