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大家分析减少大流通消耗为经济增添新动力:
● 我国目前的物流血脉不畅,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 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单位GDP对物流的需求成倍增长。 未来城镇化的发展将不断强化经济对物流的依赖。
● 造纸、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的物流成本降幅最大。 未来物流效率的提升预计将对GDP增长产生1%的影响。
“路通百业行”,在短语中流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大流通”是经济活动的血脉。 一旦血脉不畅,微型企业的利润就会流失,投资活动就会受到抑制,宏观层面的资源配置也会被扭曲,导致很多行业和地区的发展出现瓶颈。 因此,降低流通成本将在许多经济领域提高效率,从而释放更多的经济增长动力。
目前,我国物流的主要产品是工业品、进口商品和农产品[10.77 -0.09% 研究报告]。 近20年来,农产品物流比重从10%下降到2%,工业品比重从77%上升到90%,成为当前物流的主要对象。 我国物流总量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高出数倍,物流总成本相当于同期GDP总量的不到20%。 2011年最新数据显示,全国社会物流总成本为8.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 全国物流总量158.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3%。
自2000年以来,我国单位GDP的物流成本翻了一番。 物流成本率居高不下,经济对物流的依存度日益提高,单位GDP对物流的需求也成倍增长。 2000年1单位GDP需要1.6单位后勤保障,2010年需要3.2单位后勤保障。 当前经济区域以城市为中心,城市的经济活动以物流为主,其发展对物流的依赖性很强。 区域内的发展规划,如工厂、仓库、住宅、商业、道路、桥梁、车站等。机场等必须以物流为约束。 根据约瑟夫斯曲线,当城市化率达到50%时,城市化特征一般会出现。 我国未来的城市化将以城市圈的发展为重点。 人口迁移主要是人口从小城市向城市圈核心城市的迁移。 城市圈将不断提升物流大动脉的重要性。
物流成本率太高。 在微观层面,会消耗大量利润,抑制企业的投资活动。 在宏观层面,高流通成本意味着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摩擦力太大。 这将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给许多行业和地区的发展带来瓶颈。 从全球物流成本控制趋势来看,发达国家已经有效地将物流成本控制在更小的范围内。 目前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的物流总成本基本占GDP的不到10%,其中日本和美国不到9%,而我国还在18%左右 ,大约是发达国家的两倍。 从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变化的历史来看,物流成本的下降幅度确实明显加大。,运输费用的降低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国社会总物流费用中,运输费用占据半壁江山,占比高达53%,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分别占比35%和12%。在运输费用中,公路运输占比达77.5%,水路运输占比11.7%,铁路运输占比10.8%。以1997年为基期,十多年间我国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涨幅为20%左右,但同期公路、水路、铁路和航空费用的涨幅分别达到90%、30% 、46%和43%。可以说,公路运输成本上涨是我国物流费用上涨的主要推手。未来我国物流效率的提升将主要依赖于运输体系的完善,特别是政府出台相应政策降低运费,尤其是公路运费,加强全国流通环境的整合,我国未来运输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至于物流费用中管理和保管费用的降低,欧美发达国家主要依赖整体物流信息技术的普及,及第三方物流的推广。其中,美国依靠领先的理论和科技来提升物流效率,而日本则高度重视物流网络建设。
此外,与日本同行业相比,我国的造纸、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物流费用降低空间最大。如果未来5年可以达到日本同行业的物流效率,每年物流费用率将有1个百分点的下降空间,由此测算,工业企业及批发零售业的投资增速每年将因此释放5.5个百分点的增长潜力,整体投资增速提升2个百分点。同时,考虑到因流通环节费用减少对消费起到的刺激作用,物流效率改善对GDP增速的影响有望达到1个百分点。
当前我国物流业整体附加值不高,属于增量不增利。基于这一产业的发展形态,我国物流行业未来的增长点在质而不在量。国家政策方面可能会提供相关支持:首先,对交通仓储等物流行业提供包括减税和放开管制等政策支持;其次,推广物流信息技术,提升整体物流信息技术水平;最后,鼓励和引导第三方物流的推广。未来物流行业必将成为第三产业的骨干产业和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也符合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其发展重点在于依靠技术和整合获取更多附加值,与之配套的机械制造、商贸流通、邮政通讯、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行业也将获得新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