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不平衡增长转向平衡发展? 如何从不平衡增长转向平衡发展? 从不平衡增长转向平衡发展的技巧?
30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走不平衡发展的道路,但不平衡发展的现状和基础已经发生变化27财经网。 下一步改革的关键是从不平衡增长转向平衡发展。 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才能走出困境。
最近,围绕下一轮改革的讨论很多。 有人认为,国有企业的垄断不仅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而且是寻租等腐败的根源。 因此,国有企业应该私有化。 也有观点认为,贫富悬殊是大问题,应该把共同富裕放在突出位置。 另一种观点认为,腐败是当下最大的危险,不改革是死路一条。 这一切都在社会上引起了莫名的焦虑。
但是,从相关表述上看,虽然有些人的言辞激昂,但对具体问题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并不多,也很少有超越表面现象的深入思考,有 是缺乏理论水平。 突破。 有些言论只是情绪宣泄。 这种缺乏调查和研究的原因是无中生有。 但莫名的焦虑往往掩盖了问题的真相,不利于新一轮改革的讨论。
现在,如果我们回到问题本身,以及为什么要进行新一轮改革,我们会发现,我们必须理清思路,不去反思过去的34年 改革开放。 这种反思需要客观冷静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独立思考社会发展脉络的勇气。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些见解和发现。
简而言之,30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走不平衡的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一步一步地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 不平衡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发生了变化。 这种方法如果继续下去,不仅过去的矛盾难以解决,而且还会加剧固有矛盾,增加新的问题。 因此,下一步改革的关键是从不平衡增长转向平衡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困境。
当然,我们也必须从历史角度审视前30年不平衡增长模型的选择。 改革开放之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原因、“先试先试”的“特区”政策和“优先发展”的产业政策,都与特别 当时处于“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境地。 也与资金、技术、人才匮乏的历史局限有关。 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困境。
之所以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不仅是因为打破了旧框架,释放了制度红利和政策红利,更根本的是还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追求个人财富的人。 这一点,无论从当时的农村“承包生产到户”,还是从城市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转型,都体现了一种“还力还民”。是关键。
但在“还权于民”的过程中,在释放制度红利和政策红利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建设相对滞后,造成了对大量存量资产和增量财富的分配扭曲,造成了在部分领域对自然资源的无序掠夺,造成了社会评价体系和价值标准的紊乱,造成了与“公平、公开、公正”为基础的社会公共意识以及绿色环保的现代公民意识相背离的靡费文化流行。这又是问题的脉络。
从这个角度出发做分析,对现在的很多矛盾与问题就可以找到其缘由了。
下一步中国经济要继续保持健康发展,要解决过去30年甚至一百多年来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所积累的问题,推动经济社会跨入新的发展阶段,就需要改变非均衡增长方式,由非均衡增长转向均衡发展。所谓均衡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结构与运行机制的协调均衡,更表现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均衡。
首先,在经济领域,要解决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以及存量和增量财富在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区与产业之间的均衡配置问题,改变过去依靠行政手段向个别地区过度配置的做法,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与人文禀赋,对一线城市做减法,以活血化瘀;对有增长空间的中西部地区做加法,以培植利基。同时,在不同收入人群间做公平的税赋调节,以形成合理的财富分布结构。
其次,在社会、政治及文化领域,要解决教育、医疗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供给不公平的问题;要扭转对少数一线城市和地区与部门的公共资源过度配置局面,利用市场机制和行政手段将新增供给适度向稀缺地区倾斜;要通过各种要素市场来调节供求,明晰政商关系,切断商业腐败与行政腐败的链条;要明晰政治、经济与文化关系,解除文化的奴婢角色。
只有这样,才能寻求资源配置合理、财富分配公平、社会结构和谐、民主法制健全、文化价值健康的均衡发展架构。这既是一种有效的经济架构,也是一种和谐、公平、正义,有历史传承与创新的社会人文架构。由此,要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矛盾与问题,就有着力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