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量价关系在哪里,具体内容是什么
因为市场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栋梁新材股票。 虽然成交量更容易造假,而主宰市场的主力军往往利用广大散户对技术分析的一知半解,在各项指标上做文章,但成交量依然是最客观的要素之一。
1. 市场分化导致交易。 所谓交易,当然只有有买有卖才能达成,而单靠买或卖是无法达成交易的。 交易势必有的人看空后市,有的人看长后市,产生巨大的差异,每个人都在交易完成前各取所需。
2.收缩。 缩量是指市场交易极其清淡,大多数人都认同后期的市场走势,意见也非常一致。 有两种情况:一是市场参与者对后市非常看空,导致只有人卖,无人买,所以成交量大幅缩水; 二是市场人士对后市非常看好,只有人买无人卖,因此大幅缩水。 收缩通常发生在趋势的中期。 大家都认同后市的趋势。 当它跌落并收缩时,应坚决退出游戏,收缩至一定水平,并在开始增加音量时购买。 同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要坚决买入,等待获利,等待股价走弱,有巨量释放时再卖出。
3. 大音量。 放量一般发生在市场趋势转向的转折点。 市场各方势力对后市的分歧逐渐加大。 当有人坚决看空后市时,也有人坚决看好后市。 有些人一个接一个地扔掉了他们的房子。 有些人正在大量吸收它。 与缩量相比,放量的虚假成分很多。 主力主力利用手中的筹码赚了一大笔钱。 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只要彻底分析主力的意图,战术就可以使用。
4. 堆的数量。 当主力想要拉升时,往往会让成交量非常漂亮。 过去几天或几周,交易量缓慢增加,股价缓慢推高。 成交量在近期K线图上形成了土状。 桩的形状,桩越漂亮,越有可能产生大市场。 反之,高成交量则说明主力玩家不再想玩,大量出货。
5. 体积不规则被放大缩小。 这种情况一般是在没有突然受益或者市场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出现的。 风平浪静之际,妖村忽然释放出海量的历史,随后便没有了后续。 吸引市场注意力的一般是疲软的市场。 运输。
市场成交量与价格的关系
1. 确认当前的价格走势趋势:市场是涨是跌,趋势可以是成交量更大也可以是成交量增加 确认。 逆势而行可以通过成交量缩水或清淡来确认。
2.趋势偏弱的警告:如果市场交易量急剧减少,则警告当前趋势已开始减弱。 尤其是当市场在成交量清淡的情况下创出新高或新低时,上述判断更为准确。 在成交量清淡的情况下,新高还是新低应该值得怀疑。
突破将伴随成交量的急剧增加。价格得到突破但缺乏成交量的配合预示市场尚未真正改变当前运行区间,所以应多加谨慎
4、成交量催化股价涨跌 一只股票成交量的大小,反映的是该股票对市场的吸引程度。当更多的人或更多的资金对股票未来看好时,他们就会投入资金;当更多的人或资金不看好股票未来时,他们就会卖出手中的股票,从而引起价格下跌。但是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相对的过程,也就是说,不会所有的人对股票“一致地”看好或看坏。
这是一个比较单纯的看法,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股票处于不同的价格区域,看好的人和看淡的人数量会产生变化。比如市场上现在有100个人参与交易,某股价格在10元时可能有80个人看好,认为以后会出现更高的价格,而当这80个人都买进后,果真引起价格上升;股价到了30元时,起先买入的人中可能有30个人认为价格不会继续上升,因此会卖出股票,而最初看跌的20个人可能改变了观点,认为价格还会上升,这时,价格产生了瞬间不平衡,卖出的有30人,买入的只有20人,则价格下跌。看好、看淡的人数会重新组合并决定下一步走势。
大多数人都有一个错误的看法:股票成交量越大,价格就越涨。要知道,对于任何一个买入者,必然有一个相对应的卖出者,无论在任何价格,都是如此。在一个价格区域,如果成交量出乎意料地放大,只能说明在这个区域人们有非常大的分歧,比如50个人看涨,50个人看跌;如果成交量非常清淡,则说明有分歧的人很少或者人们对该股票毫不关心,比如5个人看涨,5个人看跌,90个人无动于衷或在观望。
可以从成交量变化分析某股票对市场的吸引程度。成交量越大,说明越有吸引力,以后的价格波动幅度可能会越大。
可以从成交量变化分析某股票的价格压力和支撑区域。在一个价格区域,如果成交量很大,说明该区域有很大的压力或支撑,趋势将在这里产生停顿或反转。
可以观察价格走出成交密集区域的方向。当价格走出成交密集区,说明多空分歧得到了暂时的统一,如果是向上走,那价格倾向于上升;若向下走,则价格倾向于下跌。
可以观察成交量在不同价格区域的相对值大小,来判断趋势的健康性或持续性。随着某股票价格的上升,成交量应呈现阶梯性减弱,一般来说,股票相应的价格越高,感兴趣或敢于参与的人就相应越少。不过这一点,从成交额的角度来看,会更加简单扼要。
仅仅根据成交量,并不能判断价格趋势的变化,至少还要有价格来确认。成交量是价格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个可能引起本质变动的因素,但是在大多数时候,只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市场上有这样一种认识,认为个股或股指的上涨,必须要有量能的配合,如果是价升量增,则表示上涨动能充足,预示个股或股指将继续上涨;反之,如果缩量上涨,则视为无量空涨,量价配合不理想,预示个股或股指不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或难以持续上行。
个股或大盘在大幅放量之后缩量阴跌,显然是坏事,显然预示着一轮跌势的展开。例如2001年5月18日和5月21日,沪市成交放大至200亿和217亿,之后量能再也无法放大,开始横向整理,至6月14日大盘见顶后,大盘明显缩量,6月27日开始放量下跌,7月23日加速下跌,至10月22日,跌至1514点,始于6月27日的此轮跌势共跌去700余点,持续时间长达4个月,是典型的放量之后缩量导致的下跌。但千万不能忘记,下跌初始阶段的股指是处于长期牛市之后的高位2200点之上!
与此完全相反的实例是,2002年3月8日和3月9日,沪市成交放大至238亿和213亿,经缩量回落整理后,终于爆发了624行情。不可否认,624 行情的爆发,消息面的利好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6月21日,沪市成交就大幅放大,预示着新一轮涨升即将开始,只不过停止国有股减持的重大利好大大加强了涨升的爆发力,但也大大缩短了行情的持续时间,急剧放大的成交量和场外资金的蜂拥而入使得资金面难以为继,结果导致了行情的夭折。短短的5个交易日,沪市成交1650多亿,然后大盘缩量下跌,至2003年1月6日,股指创出自1999年下半年以来的新低1311点,此轮跌势共跌去400余点,持续时间超过半年。这又是一个典型的放量之后缩量导致的下跌,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下跌初始阶段股指是在创出2002年年内新高1748点之后,当时股指处于阶段性的高点,下跌也就不可避免了。
而2003年1月14日和1月15日成交量放大至235亿和217亿,共计452亿,表明多头开始大举入市,之后大盘开始缩量,但是股指不跌反涨,是典型的缩量上涨,这表示1月14日和1月15日入市抢筹的投资者并未出逃,筹码锁定良好,上档抛压较轻,所以缩量仍能上涨。与缩量阴跌一样,缩量上涨一般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缩量阴跌表示市场处于弱势,极小的成交量就能打低股指,阴跌之后必然有放量大跌,这对于多方是极为不利的。反之,缩量上涨表示市场处于强势,较小的成交量就能推动股指上扬,之后必然会放量大涨,大盘如此,个股更是如此。别忘了,现今股指仍处于1500点“政策底”附近,时间才2月,象自然界一样,尚处于含苞待放之时,尚未到春暖花开之际,希望大着呢!ST中燕自2003年1月13日开始缩量(或基本无量)上涨已经告诉我们,缩量不但能上涨,而且能大涨特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