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都听(ting)过那么一句话,叫“是骡子是马拉出去(qu)遛一遛”,说明单从外表上看,马(ma)和骡这两种动物极具迷惑性,必(bi)须从行为动作上才能分(fen)清它们之间的差别,实际(ji)上不仅仅是这两种,还有驴,在(zai)外表上跟马、骡也颇(po)像。可能我们比较容易分清成年马与(yu)驴,但是如果是小马驹跟(gen)驴放到一起比较的话,就不是那么容(rong)易分辨得出来了(le),需要那么一点专业(ye)知识。
马、骡子和驴(lu)都属于奇蹄目马科下面的物种,其(qi)中骡子是马和驴的种间杂种(zhong),意思就是同属(shu)不同种的两个个体间进行杂交(jiao)所产生的杂种第一代,同样的(de)物种还有狮虎兽(shou)和虎狮兽等等(它(ta)们是猫科豹属下的狮子与虎杂(za)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
骡一般代指公驴与雌(ci)马所产生的后代,而公马(ma)与雌驴产生的后代被称为驴骡,很多人(ren)误以为马骡跟驴骡(luo)是以参与交配的雄性物种名(ming)字决定的,实际上并不(bu)是这个样子,而是根据外表与父母相似(si)程度来命名的。
骡(luo)的体型和外貌介于马(ma)和驴之间,但是并不算是一个(ge)独立的物种,马骡与驴骡(luo)的分辨方法很简(jian)单,骡的体型受双亲影响很大,特别(bie)是母体的影响较大,普通的马骡体高(gao)为1.5米,较高大(da)者在1.5-1.7米之间。
要分辨马骡与驴骡,只需(xu)要记住这句口诀基本上就能够(gou)大致判断出来了:马(ma)骡尾长驴骡短,马骡耳短驴(lu)骡长。
马的起(qi)源简图
骡子和马、驴的种间关系马的进化经历了(le)始马、中马、原马、上新马和真(zhen)马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duan),到如今就只剩下(xia)现存家马以及普氏野马两个亚种了,普(pu)氏野马曾一度濒临灭(mie)绝,只剩下12个个体,后来由于人工干预,进行(xing)放养之后,其种群数(shu)量得以恢复,到(dao)现在大约有两千匹左(zuo)右,不过由于基数太少,就避(bi)免不了近亲繁殖(zhi)的现象。
普氏野马体型健硕,体重300千克,体长2.8米,身高1米以上,外形跟(gen)家马很像,但是鬃毛较短且直(zhi)立起来,额头上也没有(you)垂下来的毛发。
普氏野马及其分(fen)布图
普氏野马的(de)命名是1881年根据其发现(xian)者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ji)的名字命名的,当时因为世界上(shang)普遍的认知都认为没有了野马的存在,所以这一发现轰(hong)动一时,不过这一发(fa)现也给蒙古西部的野马群带来了(le)大灾难,大量的人开始狩猎这一物(wu)种。
驴的外形跟马很像,但是没有马(ma)那么雄壮,虽然体型小(xiao),但是长得却很结实,大多数都集中在260千克左右,能(neng)够拉载跟它体重差不多的东(dong)西。
三种野驴分布图
驴起源于(yu)非洲,普遍认为非洲野驴(lu)是现代家驴的祖先。经过几千年的(de)演化,如今野生(sheng)的驴一共有三种(zhong),分别是非洲野驴(分布在(zai)索马里、埃塞俄比亚(ya)等地)、藏野驴(分布在我国(guo)的青藏高原一带),以及(ji)中亚野驴(分布在伊朗、叙利(li)亚、阿富汗等地)。
骡子是马和驴杂交后所生(sheng)的种间杂种,它几乎(hu)继承了马和驴两个物种的所(suo)有优点,骡的力量很强,耐力高,是非(fei)常优质的役畜,是“杂种优势”的典型例子。
骡(luo)一共就两种,公驴与雌马所生为马骡(luo),公马与雌驴所生(sheng)为驴骡,马骡天生个大,有马的灵(ling)活性以及奔跑能力(li),同时又具备了驴的耐力以及负重(zhong)能力,除了繁殖力极差之外(wai),几乎没有多少缺点。
马、驴、骡染色体简易图
从生物学上面来(lai)看马和驴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它们分属两个不(bu)同的物种。两者产生的后代骡子(zi)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由马和驴双方(fang)共同决定,驴体(ti)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1对,经过(guo)减数分裂形成的生殖(zhi)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1条(tiao),马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2对,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xi)胞之后,有32条染色体,所以当两(liang)者的生殖细胞相结合,形成受精卵的(de)染色体数量为马和驴的总(zong)和,也就是63条,从这个层面就能够(gou)看出,骡子是异源二倍体生物(wu)。
马、骡子和驴各自的(de)优缺点马在人类漫(man)长的发展时上,可以(yi)说是有着非常浓重(zhong)的一笔,特别是在之前汽(qi)车等现代交通工具没有出现之前,马几乎是不可代替的存在。目前大量(liang)整剧表明,在距今五千年前的铜器时(shi)代,就已经驯化了野马了(le),成为当时人类重要的役畜(chu)。
战马
马的发展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地(di)方文化以及不同时(shi)代背景,经历了数(shu)个阶段变化,用途包(bao)含农业生产、军(jun)事、食用、观赏、竞技等。马性情(qing)温顺、擅长奔跑(pao),同时也能少部分驼物,在冷(leng)兵器时代,马是最重要的(de)战斗伙伴,历史上的蒙古(gu)铁骑令整个欧亚都闻风丧胆。马的缺点(dian)是耐力较差、好争(zheng)斗,与同类竞争宁愿累死也不(bu)服输。
武装过后的驴
相对于马来说,驴的个(ge)头比较小,躯干较(jiao)短、四肢瘦弱,所以并不适合(he)用于类似冲刺这样的环境中(zhong)去,但是驴也有其不可代替(ti)的一面,它蹄小且坚(jian)实,体质健壮,耐(nai)粗放,抵抗能力很强,不易生病,并(bing)且刻苦耐劳十分听从使役等等,在农业(ye)领域里面用途十分广(guang)泛。
另外,在军(jun)事领域里面,驴也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yong),在加里波利一战中,一头驴成了(le)明星,它驼着的工具救(jiu)下了三百多名伤员,至今仍被视为澳(ao)新军团的英雄。驴的缺点是性格暴躁(zao),速度较慢,不适合“急行军”。
正在田间劳作的骡子(zi)
骡子同样(yang)对人类的贡献很大(da),它集合了马和驴的优势,在一些交通不是很便利的偏远(yuan)农村,正是骡子大(da)显身手的地方,它吃苦耐劳,默(mo)默无闻,是憨厚的代(dai)名词,马骡力气大能驼重(zhong)物,驴骡擅长奔跑可做轻装(zhuang)快速运输,这都是(shi)马和驴不能相比较(jiao)的。
在之(zhi)前普遍依赖畜力运输的年代,骡(luo)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即便是(shi)在一、二次大战中com,骡子发挥的作(zuo)用也不比汽车等交通工具(ju)小。骡的缺点自(zi)身不能繁殖,而且有时候也继(ji)承了驴脾气。
马、骡和驴(lu)的区分简易(yi)方法
首先在(zai)个头上面,驴最小,小型(xing)驴体重在130-190千克之间,大型驴可达(da)250千克以上(shang),马个头高大,重型品种能达1200千克左右,驴骡个头在马和驴之(zhi)间,马骡个头最大。其次看耳(er)朵,耳朵是很好区(qu)分三者的重要指标,马的耳朵(duo)最小,而且较短,骡次之,呈现短矛状(zhuang),驴的耳朵最大,像两(liang)个长矛一样竖在(zai)头上,远远看上去就十分显眼(yan)。
骡(luo)子
具体方法
体型:马骡最大,其次为马(ma),最小是驴,驴骡介于马(ma)和驴之间,当然这只是(shi)普遍规律,即同种类(lei)马、驴采取不同组(zu)合所产生的两种后(hou)代相互比较,具体情况还(hai)要看个体差异。外形-体色:大多(duo)数驴为黑色或者(zhe)灰色,而马和骡则少有此色,另外,马有白色,而驴、骡几(ji)乎也没有这种颜(yan)色。外形-鬃毛:驴的鬃毛很短,而且立起来,随风不倒,骡的(de)鬃毛比驴长比马短,能(neng)够倒下,马的鬃毛很长(chang)且倒下,随风一吹(chui)十分飘逸,值得一提的是普氏野马的鬃(zong)毛也是很短且直立不倒的。嘴唇:驴唇为白色,另外,很多(duo)驴也有白色眼圈,而马和骡暂时没有发(fa)现此一特点。耳朵:驴的耳朵最长(chang),在20厘米以上(shang),像两个矛尖一样,骡子次之,马(ma)的耳朵最短,大约跟成年男子(zi)的手一扎差不多,在10几厘米(mi)左右。尾巴:马的(de)尾巴很长,超过膝盖,而(er)且长有很多毛发,类似人类女(nu)孩的长发,驴的尾巴虽然也超(chao)过膝盖,但是整体看上去小很多,尾巴毛发也稀疏,骡子尾巴较短,没(mei)有超过膝盖。声音:驴能发出多种(zhong)声音,而且喜欢叫唤,类似于网上很火(huo)的“土拨鼠叫”,马和骡子则不然,它(ta)们一般只会打响鼻与(yu)嘶吼。性格:马(ma)虽然内心倔强,但是表面上性格较为(wei)温和平静,驴脾气很倔,驯服(fu)它不容易,如果放开缰绳通常容(rong)易走丢,骡子的脾气就(jiu)介于两者之间,有时候也会尥蹶子(zi)。生殖能力:马和驴都(dou)是属于正常的马属物种(zhong),所以均可生育,而无论是马骡还是驴骡,由于(yu)其染色体个数的原因,决定(ding)了它们不能正常(chang)减数分裂,所以(yi)极难生育。骡子的雌(ci)雄骡子有(you)雌雄之分吗?答案是有的,前面讲过(guo),马的体细胞有32对染(ran)色体数目,所以经过减数分裂之后(hou),其生殖细胞内就含有32条染色体,我(wo)们可以简单归为31+X,或31+Y,其中X和Y分别是决定生物个体(ti)性别的性染色体,X为雌性,Y为雄性。
马、驴(lu)杂交简易模型
驴体细胞有31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之后就能产生含有(you)31条染色体的(de)生殖细胞,分别是30+X,或者30+Y,马和驴结合之后(hou)就会产生61+XY,或61+XX两种受精卵,这两种受精(jing)卵发育成熟之后,就成了雄性(xing)骡子和雌性骡子。
由于公驴和雌马的基因更容易(yi)结合,所以大部分的骡子都是以(yi)这种组合杂交产生的。但是实际情况要远比理论复杂得多,毕(bi)竟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基因结合的几(ji)率很小,有的公马甚至需(xu)要用6年的时间才能使驴怀上。
骡子真(zhen)的不能生育吗?说到骡(luo)子,人们常说的一个现象就是不能(neng)生育,的确,所有的公(gong)骡子,以及大部分的母骡子都(dou)是不能生育的,但(dan)是也存在例外,有少(shao)量的母骡子是具(ju)备生育能力的。骡子的原始生(sheng)殖细胞来源于马(ma)和驴,一共有63条,是(shi)奇数条,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yi)当性细胞成熟之后,很难(nan)进行减数分裂,因此绝大(da)多数情况下都是不能生(sheng)育的。
但是骡子细胞(bao)内的63条染色(se)体,并不是标准配对的32对+1的关系,而是来自马的32条+来自驴的31条,这样在减数分裂时,由于没有同源染色(se)体配对,这些染色体能够随(sui)机自由组合,在形成的众多配子里面,只有当生殖细胞含有全套的马或驴(lu)的染色体数目时,才有生育能力,也就是说当骡(luo)子分裂出一个跟(gen)马,或者驴一样(yang)的生殖细胞的情况下,就是(shi)可育的。
骡子
关于骡子的谣(yao)言:在早些年间,由于知识的匮乏,很(hen)多人单单从骡子不能生育这种现象(xiang)来看,认为只要是人吃了(le)骡肉之后也不能(neng)生育,这是错误的认知(zhi),实际上能否生育(yu)的因素十分复杂,不是单单一顿(dun)肉所能决定的,而且骡子之所以不能生(sheng)育,主因是上面提到(dao)的染色体原因,所以吃了(le)它的肉并不会影响人(ren)类的生育。
从(cong)骡子层面出发,浅谈“杂(za)种优势”骡子(zi)是“杂种优势”的典型代表之一,体(ti)格高大,强壮有力,几乎继承了马和(he)驴的所有优点,这种优势在(zai)生物界是一种普遍的现(xian)象,实际生活中一些常(chang)年的生物,其实都(dou)具有杂种优势,比如说杂交水(shui)稻,就是选用两(liang)种性状优良互补,同时在一穿上又(you)有一定差异的水稻品种(zhong)进行杂交,产生的第一代杂交种就有(you)很明显的杂种优势(shi),造福了世间千万百姓(xing)。
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shui)稻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就已(yi)经开始在玉米等农作物身上(shang)进行杂种优势的研究了,经过多(duo)年的努力,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gong),选育出一系列高产的品种投入种植(zhi),单单是山东省里面,杂(za)交玉米的产量就比之前的(de)常规玉米多出20-30%的样子。
当然,要说在这方面贡献最大的人物,当属(shu)袁隆平,他在1964年的时候就发现了水稻天(tian)然雄性不育株的存在,从此我(wo)国水稻进入高产时代。
杂种优势在表现(xian)上,其实有一定的规律性:
杂种优势只在第一(yi)代间体现出来,到了第二代(dai)会衰退;双亲之间遗传差异越大、情(qing)缘关系越远,杂交优势越明显;同一(yi)类型品种间杂交比不同品种间杂交(jiao)的优势要弱许多。一些具备(bei)了杂交优势的生物
根据(ju)这些优势,科学家们不断在动(dong)物、作物之间改良,目前已(yi)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比如“汕优(you)63号”,独霸水稻界十多年(nian),“秦油2号”油菜花,遍布全国(guo),为农民增加了不(bu)少收入,从南非引(yin)进波尔山羊改良后的山羊品(pin)种,使得我国本地山羊体重(zhong)增加了一倍,而且在生长速(su)度上面也有所改良,成了出肉率高(gao)、瘦肉率高的优良品种。
拉车的骡子(zi)
骡作(zuo)为役畜的出现,要(yao)远远晚于马和驴的,在春(chun)秋战国时期,虽(sui)然已经出现骡子,但是那个时候并(bing)没有投入量产,只是作为王(wang)公贵族的观赏物种,甚(shen)至到了唐宋时代还不是很(hen)常见,直到明代之后,才广泛运用于生(sheng)活中的方方面面(mian)。
骡子和马、驴等虽然(ran)在外形上相似,用途上也相似,但(dan)是三者都具有其不可代替的特性,对(dui)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de)意义,通过这篇文章,你学会(hui)了如何分辨它们了(le)吗?
(喜欢请给个赞,原创(chuang)作品,抄袭必究。)